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怀柔村史】苏峪口人都称赞蔡首田!

2017-09-16 恋上怀柔

小编带你看苏峪口!

小编查阅苏峪口的村史资料时,开文介绍里,有一首小诗!

唐代建村踞险关,古树见证岁月艰;


苦心经营合作社,村民称颂蔡首田。

蔡首田到底是何许人也?小编后边给你讲!



苏峪口在哪儿?

峪口村是怀柔区桥梓镇的一个行政村,位于镇域中部,东距怀柔城区10公里,东南距桥梓4公里、西茶坞1.3公里,西北距蔡家庄0.8公里。(地图是2010年的,粉色小鸟的位置就是苏峪口哦!)


名字的由来!

峪口村历史悠久古迹很多。苏峪口村始建于唐朝,据说一位叫苏泉的为首户,家有一钟,刻有“苏家”二字,故得名苏家口。明王朝曾派武将李峪来此地屯兵。该地是丘陵地带,又是通往黄花城的主要路口,随后改为苏峪口,沿用至今。

苏峪口三面环山,南面是平原,地处半山区,是山水秀丽的丘陵山村。土壤为耕种型淋溶褐土。

植被主要有杨树、刺槐、荆条、酸枣和果林。耕地和果园各占一半,各种水果齐全,大枣小有名气,是桥梓镇百果园区的南大门。

村东有怀长公路北可去十三陵、四海等地。

走进苏峪口

小编的第一感觉就是村风和谐

街道上随处可见村民们在一起话家常

其乐融融

现在的苏峪口,离不开艰苦奋斗的上一代人们的付出和努力!

努力往下看!

单干难,合作好


解放后,经过土地改革,农民分到了土地。但由于是单干,各家的地各家种,农忙时有的户缺少牲畜,有的户缺少农具,有的户缺少劳动力等,各有各的困难。于是,在政府的号召下,几户农民便在农忙时自愿互帮互助,共同使用耕畜、农具等,并在土地、耕畜、农具私有的基础上,形成了互助组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1953年初,由李世恒组织村里16户将原互助组发展成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。当时的初级社是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将私有土地、耕畜、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社统一经营和使用,按照土地的质量和数量给予适当的土地分红,其他人社的生产资料也付给一定的报酬。初级社在社员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统一组织集体劳动,社员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劳动报酬,产品由社统一支配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1954年,人们看到了人社的好处,有耕畜、农具可以用,有劳动力可以支配,使粮食大幅增收,因此农民都积极入社。初级社便由16户发展成74户,已具有一定的规模。由蔡首田担任社长,郑朝宗担任党总支书记。当时要人社的户,每个劳动力需要交纳60元钱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1956年,初级社解散,由前茶坞、东茶坞、西茶坞、前桥梓、后桥梓、苏峪口及山立庄村共同组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,蔡首田任社长,马建来、范桂英等人担任副社长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1958年进一步发展为农村人民公社。在社长蔡首田的带领下,初级社取得了重大的成果,成为了当时周围区县的学习榜样。当时的蔡首田被评为河北省劳模和通州专区劳模。在那个时候村里就有了养蜂厂、砖瓦厂等经济较好的村办企业,据说那个时候每克蜂王浆送到天津能卖几十块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1962年村内用几万块钱通上了电,用上了电灯和电磨。土地包产到户

平整土地 包产到户


上世纪50、60年代是一个艰苦卓绝、惊天动地的年代,干部群众一起奋战在田野。

苏峪口在老书记孟庆海的带领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学大寨运动,打石筑坝,填土造田,平整土地,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将土地搬了家,削高填洼将每一片土地整平,把原来坡洼起伏、高低不平的土地全部改造成了规则、水平、整齐划一的畦田。

在大寨精神的鼓舞下,苏峪口村靠自己的力量在村北建成了一个水面十多亩的小型水库,解决了一部分土地灌溉问题,在大旱之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。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水利化、机械化。经过了几年的时间,村里的土地变成现在这样畦田纵横、灌溉成网、绿树成行的图画。

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,随着承包制的推行,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,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,形成了自由市场,农民手上的现金大增,苏峪口村经济大为好转。农民除了需要上缴的公粮外,对种谷物拥有完全的自主权。农民可以选择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,农民的收入亦因而提升,部分农户更跃升为万元户。农村出现了一番新景象。每家每户都有了余粮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1999年秋天苏峪口村自筹资金,为每家每户通上了自来水。从此村民告别了吃地表水的历史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2002年为改变村里的交通不便,苏峪口村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把原来高低不平、弯曲泥泞的土路,修成了宽6米、长约1公里的柏油路。改变了下雨一脚泥,晴天一身土的面貌,为百姓出行带来了方便。

听说~~~

苏峪口还有一个神奇有悲伤的小故事!

建庙兴教 据树伤情


苏峪口村中有一座大庙。据说是明朝时贞五爷建造的,有三层大殿、有钟鼓楼、十八罗汉,气势雄伟壮观。偏殿有一间是专门摆放个头不等、大小不一的铜佛爷的地方,最大的有一米高。

到1947年还有和尚住着,住持叫新和,僧人有元力、元恒、元悟等人。据说元力有个徒弟后来参加了八路军。在庙的后面有四亩多的一片地,是专门埋葬和尚用的,村里人管这片地叫和尚坟。

庙的前院有一棵号称京北第一的大白果树,树高约有50多米,树的主干需6个人手拉手才能围起来,枝叶茂盛,10里地以外就可以看到这棵大树。在几里地以外就可以听到大树被风吹出呼呼作响的声音。解放后村民没粮食吃,村干部就把这棵大树给卖了。

据说在放树的时候,锯开是一颗双芯树,那个年代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只有靠人力,四周搭好架子从上面开始向下锯。有见过的老人讲,从锯口沆出的是红色黏糊糊的像血一样的东西。树放倒后还没来得及运走,就被大水冲走了。这座大庙因年久失修,1978年拆掉。


在村北(现村委会)约1公里处有一古塔,古塔完全是用青砖建造,高约50米。据原村主任梁金荣讲,在拆古塔的时候,曾在塔内基座下面的一个暗窖内发现袈裟、宝剑等历史文物。袈裟的颜色如同新的一般,但在打开后没多久颜色变暗,在用手拿的顷刻间化为灰烬。

现在的苏峪口村风景秀丽,三山环抱~

村民们幸福 享乐

这些都离不开苏峪口人的付出与努力


为了以后开开心心 快快乐乐

小编也要努力 你呢?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